私募大佬同席论道 2018年赚业绩增长的钱
3月15日至17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近六十余位私募掌门人亲临现场,近百位业内精英巅峰论道。这些私募人士认为,2018年市场仍然是结构性机会,创业板中优质股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更大。
追踪业绩成长选股
清和泉资管创始合伙人钱卫东认为,2018年市场仍然是结构性机会,清和泉注重基本面,自下而上的投资风格也不会改变。归根结底还是有业绩支撑的好股票才能带来回报,不论大小。2018年仍然要在好的行业、好的企业里寻找机会。“2017年挣过了估值修复的钱,2018年则是挣业绩增长以及业绩持续增长的钱。”
菁英时代资管执行总裁吴小红表示,2018年看好补短板的机会。今年的投资机会可一窥踪迹,比如集成电路、5G、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飞机发动机等都是中国现在紧缺且民众需求很大的方向,所以补短板是2018年乃至未来三五年的主要方向。
品今资管总经理仇彦英认为,2017年所谓的“蓝筹股风格”主要是因为此前市场交易机制、监管导致蓝筹股被明显低估,因此顺势迎来一波估值修复行情。随着估值修复基本完成,未来取决于企业成长。如今创业板也有很多股票被大大低估,因此今年也出现类似的估值修正空间,并带动创业板较快上涨。估值修复初期往往是群体性现象比较突出,但未来,创业板中优质股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更大。
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表示,根据国际经验,并非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长期投资。参考美国1978年到2016年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值得长期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比如化妆品、医药品、软饮料、烟草、食品加工,包括新时代的计算机和软件。“我们从来没有把腾讯、亚马逊这一类的公司当成科技公司,而是互联网消费公司,只是这个平台比过去的传统公司拥有更深的护城河。”
投资“独角兽”谨防风险
提到最近正在风口浪尖的“独角兽”企业,上海证大总裁姜榕表示,“独角兽”现在还是一个概念。一个只有三年五年历史的企业,不确定性很高,但“独角兽”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在证券市场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曾经优秀却没能走过低谷期的企业,因此还是要看企业的核心能力和长期回报。
“我从来没有把乐视当成一个独角兽,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好企业,基本都专注于本行业的事情。”姜榕说,在专注把主业做好做大的过程中,相关互补的东西会慢慢嵌入,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建立全生态链。例如华为和小米,也是先经历了技术沉淀,才运用到现有的能够发展较大的产品上面去的。
星石投资助理总经理、首席策略师刘可认为,独角兽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在二级市场投资“独角兽”风险较大,因为参考国际经验,被叫作独角兽的公司,由于技术特别先进,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利润的。这也意味着,公司在估值上判断波动可能很大。“更重要的应该是把‘独角兽’看成是一个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从这个技术发展方向中寻找其上下游的公司,可能会更好地获得收益。”
景林资管联合创始人、基金经理金美桥称,景林投资在二级市场的投资风格是追求确定性,而“独角兽”可能更适合PE投资。对于暂时看不清楚的公司,景林会比较谨慎。
在暖流资管副总经理高峰看来,市场上目前尚未对“独角兽”进行统一精确的定义。他表示,在寻找类似高科技领域的优质公司时,主要关注两个条件:有尽量从容的模式,选择一批积极的人。同时还要避免过高的杠杆、过多不确定性的融资计划,以及摊子铺得过大的商业模式。
相关阅读
- 近半数偏股基金加仓 308只基金仓位超90%
- 多只基金首季减持中兴通讯
- 321股披露最新股东户数 逾半数股东在减少
- 成泉资本一季报现身四股 下一个目标是准?
- 一季度QDII提高港股仓位 重配金融信息技术
- 多只“爆款”基金一季度快速建仓 蓝筹股仍
- 解码机构调研上市银行“路线图”
- 次新股走势分化 同系游资抱团作战
- MSCI纳入A股在即 千亿资金或快速入场
- 基金一季末持仓起底 新进300只优质成长股
- 需求强劲化解高库存困扰 机构看好5钢铁股
- 离场态势趋缓 资金增配蓝筹
- 外资持续流入低估值绩优股
- 基金加大调仓力度 新兴产业成主攻方向
- 基金钟爱信息技术 减持大蓝筹
- 北上资金单周成交再破千亿 电子板块逆势加
- 智能升级助力光伏业发展 近14亿元抢筹6股
- 市场波动加大 基金仓位微升
- 降准对冲负面情绪 基金防御中寻找机会
- 应对风格切换 基金增持科技股
热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