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现场核查“二选一”难题 企业碰壁回流新三板
IPO政策变化影响的并不仅仅是A股市场,目前IPO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期,证监会开启了2018年上半年IPO现场核查工作,与此前历次现场核查相比,此次现场检查,核查企业的范围以及对核查要求的严厉程度相较以往都更进一步。
对于新三板市场来说,几次市场重要的转折点均和IPO发审节奏变化相关。
2013年前后IPO的审核暂停,让新三板市场吸纳了无数上市无门的企业,也藉此迎来了大发展。
而在2016年末的IPO发审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数百家优质企业决心撤离也让新三板市场容量进入瘦身的周期。
此次由现场核查引发的IPO审核变局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新三板市场造成影响。
转板末路
“三类股东问题终于解决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三板企业的IPO之路顺畅了,实际上根据此次现场核查反馈的信息来看,众多新三板市场的拟IPO排队企业将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一位招商证券投行部的人士对记者讲道。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此次IPO现场核查选取企业的范围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中的企业;日常审核中发现存在明显问题或较大风险的企业以及反馈意见或告知函等回复材料超期未报的企业。
而“反馈意见或告知函回复材料超期未报”这一项,主要针对的正是2017年底证监会发行部明确提出的“卡位”企业。
与此同时,本次现场核查还出现了一项新的情形,即连续三年合计净利润不超过1亿元或最后一年净利润不超过5000万的企业,将面临撤材料或者现场检查二选一。
“对利润指标设置较为明确的标准,就意味着证监会视这些不满足条件的企业有卡位的嫌疑,因此将利用现场检查的契机对这些企业进行劝退或者清理。”一位沪上地区大型券商资深保代分析。
这一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就包括众多新三板拟IPO企业。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IPO在审的新三板企业中有超过40家企业不满足这一要求,面临二选一的局面。
目前,已经有企业做出了撤材料的决定。深圳一家新三板企业IPO项目被抽中的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被抽中就是三年利润不足1亿这个要求不满足,是周一接到的通知。原本我们还打算博一下现场核查,但领导最后决定还是撤材料。”
对于市场更大的影响在于IPO后备队,根据联讯证券统计,超过480家新三板企业处于IPO辅导阶段。
如果按照证监会此次核查的标准进行对标,据粗略测算有将近70%以上的在辅导企业不满足要求。也就是说,这一阶段,这些企业的IPO刚刚开始便已结束。
与此同时,在低通过率的影响下,今年以来频繁有新三板企业撤回IPO申请材料。
根据记者梳理情况显示, 2018年以来,已经有14家新三板企业被终止审查,在现场核查的影响下,这一数量还会持续攀升。
原有企业撤回或终止,新增IPO企业数量也跌至谷底。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负责人彭海透露:“根据我们统计,2018年以来,尚无新三板企业IPO申请被证监会受理。新三板企业IPO已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IPO阵营规模预计将进一步缩水。”
毫无疑问,一段时间内,新三板市场将形成汹涌的IPO企业回撤大潮,这其中在审的,辅导的以及准备IPO的新三板企业都将面临重新规划上市计划的局面。
企业回流
2017年开始,随着塔尖企业纷纷IPO以及市场诸多问题未能妥善化解,新三板市场进入了“失速”发展阶段。进入2018年,市场规模更是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
但如今企业终止IPO进程或是主动撤回IPO材料意味着大部分优质的头部企业将回流,新三板市场或又将进入新的阶段。
首先,IPO集邮策略将在这一过程中受到重创。IPO审核常态化开始之后,新三板市场出现了IPO集邮策略,即市场投资者追捧拟IPO企业标的,随着2017年超过20家新三板企业完成上市,这一策略也被认为是新三板市场唯一确定的机会。
但随着不符合标准企业的大幅撤回,IPO审核通道一再收窄,IPO集邮概念面临覆灭。
“IPO终止审查的新三板企业股票一旦复牌,对于那些曾经流动性较好,投资者‘集邮’炒作的股票来说就是灾难,已有11家复牌股在头两个交易日股价被腰斩,森达电气和迈奇化学股价更是腰斩后再遭腰斩。”彭海指出。
集邮策略遭遇的变化意味着新三板市场投资逻辑正在悄然改变,目前的局面下,原有预备板的考量已经不适用,市场仍需找到新逻辑。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面对拟IPO企业回流的情形,进一步推进市场改革,尤其是再分层变得十分必要,而这种改变的潜台词是希望新三板市场能够借此机会走向独立市场。
“通常来说,能够真正报材料进行IPO的企业算是新三板市场里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回流给了新三板市场稳定塔尖企业的机会,这是非常好的进一步推进再分层改革的窗口期,用精选层结合连续竞价甚至是公开发行等政策再造市场内生的吸引力,从而重新塑造市场逻辑。”泽浩投资的投资总监曹刚讲道。
华南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新三板部门的负责人3月22日对记者表示:“IPO退出变得艰难,但企业还是需要找到进一步证券化的路径,投资机构也需要找到新的退出通道。如果新三板市场能够独立的让企业和投资者机构在这个市场里找到合适的定位,新三板市场或将真正走向独立市场的方向。”
相关阅读
- 方邦电子终迎上会 诉讼纠纷或成考验
- 平安健康医疗分拆上市 互联网医疗竞逐IPO
- 点牛金融赴美上市 车贷第一股成色存疑
- IPO撤回潮涌动 即报即审时代将来临
- 南华期货排队IPO:靠天吃饭 投资股票巨亏
- 17只次新股开板以来涨幅翻倍
- 打新A股首只“独角兽”:7个涨停起步 一签有
- “新三板+H股”机制落地 挂牌公司赴港IPO不
- 药明康德申购在即 IPO排队企业大缩水
- 平安好医生启动招股 互联网医疗迎高增长
- 4月份IPO审核通过率升至66.7%
- 药明康德周二首发 机构备战CDR思路渐显
- 马鞍山农商行IPO获银监局批准
- 第三波中小银行A股上市潮推进缓慢
- 新经济“领头羊”回归A股将改变市场格局
- 资本无“界” 政策有“线”普陀山不上市了
- 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安诚财险有意“上市”
- 热度回升 近一月上市新股平均十连板
- 又一家“同仁堂”筹谋登陆A股 津同仁堂冲刺
- 这家海南医药企业被否 几十家企业心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