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稳守全球IPO集资三甲 上市改革最快明年第四季度见效
虽然香港IPO宗数有望在今年创下历史新高,但或将失去全球新股融资榜冠军的宝座。
“今年香港市场预计共有161只新股,总集资额将达到1282亿港元,但由于超大型、大型新股上市数量及规模回落,集资金额同比减少34%,港交所在今年全球新股融资榜的排名将跌至第三位。”德勤全国上市业务组联系领导合伙人欧振兴在12月19日的记者会表示。
根据德勤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香港前五大新股仍集中于金融服务业,包括国泰君安、众安在线、阅文集团、中原银行及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但合计融资金额仅为591亿港元,相比去年的1089亿港元大幅减少46%。
同时,今年共有30家海外公司来港上市,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公司分别来自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以色列和台湾,融资总额约123亿港元。由于港股市场今年涨幅可观,大约四分之一的新股以10-20倍的市盈率上市,40倍以上的上市市盈率比重为16%。
港交所新规最快明年四季度见效
12月15日,港交所发布上市机制咨询总结,将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两个章节,列出有关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和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的规则框架,并将修改第二上市的相关规则,方便更多已在主要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来香港进行第二上市。
“此举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但上市公司在选择上市地点是有很多考量因素,包括当下股市的氛围等,咨询总结已经定下了大的框架,条例修改咨询则会更加顺利。”香港上市公司商会总干事黄明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欧振兴表示,上市规则修订以及拓宽香港上市制度的计划,将有助加强吸引公司在香港上市,“如果新条例可以在明年新年之后推出公众咨询,最快第四季度将有一些新经济的公司来港上市。”
同时,他透露,近160家企业已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有至少5家来自科技、金融、生命科学及医疗行业的企业,有望在香港进行大规模集资发行。因此德勤预计,截至2018年底,香港会有大约150-160只新股上市,集资金额将达到1900亿港元。
“虽然创科公司短期内未必有盈利支持,但设定100亿港元的最低市值要求有助长远发展,可减低投资者蒙受损失的机会。当局应该要求使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披露更多股价敏感资料,例如公司架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等。”香港证券业协会主席张为国向媒体表示。
事实上,一些大型的私募机构已经提前布局,“他们已经提前在内地投资了一些前景较好的初创企业,过往他们很少会在这么早期进入,而且这些被投企业按照现有的港股上市条例,至少还要等两三年。”某内地私募基金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然而,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则指出,由于上市条例改革的时间表十分进取,港交所及监管机构对引入同股不同权志在必行,因此担心一些基金未能在投资相关公司时满足证监会提倡的“负责任拥有权”原则。
相关阅读
- 方邦电子终迎上会 诉讼纠纷或成考验
- 平安健康医疗分拆上市 互联网医疗竞逐IPO
- 点牛金融赴美上市 车贷第一股成色存疑
- IPO撤回潮涌动 即报即审时代将来临
- 南华期货排队IPO:靠天吃饭 投资股票巨亏
- 17只次新股开板以来涨幅翻倍
- 打新A股首只“独角兽”:7个涨停起步 一签有
- “新三板+H股”机制落地 挂牌公司赴港IPO不
- 药明康德申购在即 IPO排队企业大缩水
- 平安好医生启动招股 互联网医疗迎高增长
- 4月份IPO审核通过率升至66.7%
- 药明康德周二首发 机构备战CDR思路渐显
- 马鞍山农商行IPO获银监局批准
- 第三波中小银行A股上市潮推进缓慢
- 新经济“领头羊”回归A股将改变市场格局
- 资本无“界” 政策有“线”普陀山不上市了
- 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安诚财险有意“上市”
- 热度回升 近一月上市新股平均十连板
- 又一家“同仁堂”筹谋登陆A股 津同仁堂冲刺
- 这家海南医药企业被否 几十家企业心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