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过会率走低 倒逼拟上市企业重做“体检”
昨日,三家IPO上会全部被否的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有拟上会企业和保荐人表示:现在上会审核可以说是“提心吊胆”。对此,笔者认为,企业与其担心上会被否,不如多在自身下功夫,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
新一届“大发审委”自10月17日履职以来,审核通过率逐周走低。从发审通过率来看,10月17日上任以来,新一届发审委共审核了61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34家通过,22家被否,5家企业申请被暂缓表决,通过率仅为55.73%。明显低于前9个月80.99%的通过率。
业内有声音认为新一届发审委审核标准越来越严,但笔者认为,发审委的审核标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新一届发审委的问询变得更为细致、全面,而这也与今年7月份证监会对发审委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的初衷一致。证监会明确表示,随着形势变化,发审委制度也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证监会吸收了市场的有益建议,尤其在严把审核信息披露质量关、进一步规范审核权力运行机制和防范权力寻租等方面,从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了优化。
因此,我们看到,新一届发审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只为在IPO常态发行背景下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而且,在审核关注点上也随着形势变化发生了改变。除了利润这一“硬指标”外,问题还集中在业绩持续性、内控管理、信息披露不一、募投项目等问题上。
而这些均是当前市场中关注比较多的焦点问题。这也说明了发审委审核重点会随着新股发行市场生态的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是符合优化配置行政资源,提高发行审核效率的审核理念。
11月20日,在证监会63名发审委委员就职仪式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证监会党委已经决定成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
笔者认为,成立监察委员会是对发审委及委员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意味着今后在发审委和发行监察委的并行运转下,IPO审核的效率和质量将大大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发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审核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一些“瑕疵”企业将很难再蒙混过关。对于现在拟上市的企业来说,最应该做的就是重新审视自己,为自身做一次全面大体检,力争健康“上会”。
相关阅读
- 方邦电子终迎上会 诉讼纠纷或成考验
- 平安健康医疗分拆上市 互联网医疗竞逐IPO
- 点牛金融赴美上市 车贷第一股成色存疑
- IPO撤回潮涌动 即报即审时代将来临
- 南华期货排队IPO:靠天吃饭 投资股票巨亏
- 17只次新股开板以来涨幅翻倍
- 打新A股首只“独角兽”:7个涨停起步 一签有
- “新三板+H股”机制落地 挂牌公司赴港IPO不
- 药明康德申购在即 IPO排队企业大缩水
- 平安好医生启动招股 互联网医疗迎高增长
- 4月份IPO审核通过率升至66.7%
- 药明康德周二首发 机构备战CDR思路渐显
- 马鞍山农商行IPO获银监局批准
- 第三波中小银行A股上市潮推进缓慢
- 新经济“领头羊”回归A股将改变市场格局
- 资本无“界” 政策有“线”普陀山不上市了
- 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安诚财险有意“上市”
- 热度回升 近一月上市新股平均十连板
- 又一家“同仁堂”筹谋登陆A股 津同仁堂冲刺
- 这家海南医药企业被否 几十家企业心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