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60公司终止IPO 券商承销收入下滑51%
今年以来,已有60家公司终止了IPO申请,其中近1个月内就终止了38家。IPO撤回的快速增加,也让券商投行人士倍感压力。而IPO保荐与承销作为券商投行业务中占比最高的业务,该业务下滑自然使得券商投行业务受到影响。
从IPO申报家数来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8年申报企业数下滑了35%,下发IPO批文27家,低于2017年月均下发IPO批文34家的速度。随着IPO过会及下发批文数量的减少,2018年至今IPO募资金额也大幅减少。华鑫证券分析师潘永乐表示,截至2018年3月22日,IPO上市仅有31家,募资金额366.19亿元,同比下滑47.38%。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可比对的25家券商共计实现主承销业务(包括首发、增发、配股)收入18.54亿元,其中首发项目承销收入为15.28亿元。而去年同期主承销业务收入达35.16亿元,其中首发项目承销收入为31.12亿元。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明显,分别下降59%和51%。
环比去年第四季度,25家券商去年第四季度主承销业务收入达34.23亿元,其中首发项目承销收入为26.73亿元。环比仍呈大幅下降趋势,分别下降45.85%和42.86%。
此外,本报记者观察发现,尽管目前由于部分投行业务收入未结算,仅根据2018年第一季度已披露数据与同期数据进行对比不够全面,但下滑幅度的锐减,也能窥见今年第一季度券商投行业务收入的情况。
对于今年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趋势,中国银河证券非银分析师武平平表示,在严监管环境下,大型综合券商优质项目储备丰富,合规风控能力较强,投行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对于这一表述,可以从近期阿里巴巴和京东发行CDR回归A股的保荐机构中略显眉目。近日有消息称,阿里巴巴CDR发行的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京东的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和华菁证券。新型交易模式的诞生,需要更加强大与专业的保荐机构保驾护航,而目前各大龙头券商在行业中已然凸显了其投行优势。“大券商的实力非同小可,从多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优势都不够充足。”一位中小型券商的投行人士这样跟本报记者说道。
此外,截至记者发稿,共有8家上市券商发布了2017年年报,其中有数据显示的7家券商中,4家券商投行业务收入保持下降趋势。具体来看,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收入居首位,暂时领先其他券商,达40.02亿元,同比下降23.83%。其次是广发证券和海通证券,分别实现27.18亿元和20.5亿元,分别同比下降0.74%和5.6%;太平洋证券的投行业务收入规模较小,为1.3亿元,相比同期下降了28.87%。
投行业务收入增长的券商有3家,分别是招商证券、国元证券和浙商证券。其中,招商证券实现投行业务收入21.71亿元,同比小幅增长0.69%;国元证券的投行业务收入为4.75亿元,同比增长2.7%;浙商证券实现4.86亿元,增长7.41%。
相关阅读
- 方邦电子终迎上会 诉讼纠纷或成考验
- 平安健康医疗分拆上市 互联网医疗竞逐IPO
- 点牛金融赴美上市 车贷第一股成色存疑
- IPO撤回潮涌动 即报即审时代将来临
- 南华期货排队IPO:靠天吃饭 投资股票巨亏
- 17只次新股开板以来涨幅翻倍
- 打新A股首只“独角兽”:7个涨停起步 一签有
- “新三板+H股”机制落地 挂牌公司赴港IPO不
- 药明康德申购在即 IPO排队企业大缩水
- 平安好医生启动招股 互联网医疗迎高增长
- 4月份IPO审核通过率升至66.7%
- 药明康德周二首发 机构备战CDR思路渐显
- 马鞍山农商行IPO获银监局批准
- 第三波中小银行A股上市潮推进缓慢
- 新经济“领头羊”回归A股将改变市场格局
- 资本无“界” 政策有“线”普陀山不上市了
- 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安诚财险有意“上市”
- 热度回升 近一月上市新股平均十连板
- 又一家“同仁堂”筹谋登陆A股 津同仁堂冲刺
- 这家海南医药企业被否 几十家企业心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