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似乎已经出现一派“牛市”景象
上周五(1月26日),上证指数以3558.13点收盘,最高时触及3574.90点,距离3600点整数关口仅一步之遥。
实际上,近来大盘一路保持上扬姿态,接连多个交易日收阳,走出超长跨年行情。伴随着股指升高,基金产品也净值高涨,投资者情绪得到提振,似乎已经出现一派“牛市”景象。
市场指数向上
如果从2017年12月28日算起,截至1月12日,沪指已经走出了十一连阳。在记者的印象里,距上一次十连阳纪录还要追溯到2015年的3月。
随后,沪指又从1月16日开始走出七连阳,并且终于从2016年初大跌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一举收复2016年1月4日大跌“失地”。从2017年12月28日算起,截至1月26日,在短短20余个交易日里,沪指涨幅已达到8.62%。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7年绝大多数时间A股的“一九行情”有些许不同,虽然金融、地产等权重股功不可没,但终于中小创也开始崭露头角。
记者注意到,这样的上涨景象,也不仅仅局限在大盘指数。数据显示,从2017年12月28日~2018年1月26日,两市3400多只个股中,共有1937只上涨,其中涨幅超过20%的个股共144只。
九成基金收益向好
市场行情向好,投资二级市场的收益也自然不错。
以公募基金为例,2017年12月28日~2018年1月26日,全部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05%,基金市场上录得正收益的高达6442只(各份额分开计算),占比超过90%。与2016年12月28日~2017年1月26日相比,彼时全部基金平均收益仅为0.24%。
受益于行情喜人,单从股票型基金来看,2017年12月28日~2018年1月26日,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在内全部股基的平均收益率为6.02%。
虽然私募的收益数据难以看到,但记者发现,私募们的股票持仓有所上升。据1月发布的仓位调查显示,私募机构的平均仓位水平维持在七成左右,较上个月平均仓位有所上升。其中,半仓以上的私募机构,在所有接受调查的私募中占比87.39%,相比上个月的58%大幅上升;其次,中高仓位私募占比也略有上升。
恐惧还是贪婪?
在这样的行情下,关于“牛市”是否已经在路上的讨论也渐渐多了起来。热闹面前,更需冷静。
其实,讨论“牛市”的最终意义在于收益。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即使“牛市”真来了,恐怕也不是之前的“玩法”——一方面是从2017年起,市场“一九行情”演进下大盘蓝筹的亮丽表现,让不少“资深玩家”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近一两年来,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渐变,虽然目前仍以散户占据多数,但从长远来看,机构投资者增长以及境外专业投资者数量增多,都是并不遥远的事情。
投资这场游戏,虽然每次“牛市”的内外因都不一样,每一轮的玩家更不相同。但投资者的人性毕竟是相通的,面对盈利时的贪婪和遭遇亏损时的恐惧,你我都难以逃避。
该贪婪还是要恐惧?该兴奋还是要克制?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相关阅读
- 二季度反弹或开启 市场风险偏好波动提升
- 市场整体人气较弱 权重抵抗式护盘
- 又到估值底 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
- 市场托底因素在增多 估值底依然有效
- 沪指盘中逼近年内低点:行情修复仍需时日 控
- 大盘反弹信号已经发出?
- 市场可能已接近布局临界点
- 沪深两市缩量调整 金融板块逆势走强
- 估值水平进入历史低位 价值成长宜均衡配置
- 消息面反复 股指无序震荡
- 短期沪指3000点或有考验 降仓位避险为主
- 市场反弹无果 再度回落夯实底部
- 上证指数创近十个月以来新低 继续谨慎防御
- 创业板指周线三连阴 调整压力犹在
- “大C浪下跌”是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
- 3100点附近构筑阶段性底部
- 本周股市三大猜想及应对策略:股指逐步企稳?
- 震荡可能会将上证指数暂时推至3000点以下
- A股走势相对疲弱 市场交易情绪谨慎
- 上证综指重回3100点市场情绪回暖 反弹高度
热门推荐








